查看原文
其他

刘润:问道德国 | 如果咱们不踏踏实实做事,那跟美国还有什么区别?

2017-10-31 互联网转型专家 刘润


上一次去德国是2003年。14年前。那时我对德国印象最深的,是慕尼黑向导的一句话:我们这里所有的建筑,都不可以比教堂高。

 

这14年间,我又去了很多其他欧洲国家,芬兰、荷兰、希腊、西班牙、俄罗斯等等,但再没去过德国。现在我对德国印象最深的,是总有人说的一句话:现在整个欧洲的经济都不行,就德国还可以。

 

就德国还可以 …… 不只是还可以吧?

 

德国这两年的工业化4.0,不是如火如荼吗?在我的感知中,似乎整个中国的工业界,都在向德国学习。不但学习,还一边学习,一边买买买。2016年,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KUKA公司,让德国政府都很震惊。

 

中国的制造业,到底能从德国身上学到什么?到底应该学到什么?为了满足好奇,在加拉帕戈斯、以色列、南极之后,2017年10月,我带领“商业进化论·问道德国”游学团队,开始了第四次游学:德国工业化4.0探寻之旅


工业化4.0:早已开始,还在路上


游学的第一天,主办方就带我们参观了令人震撼的宝马工厂。宝马(BMW),如果直译过来,就是:巴伐利亚摩托电机厂。



宝马的3系、5系、7系,以及即将上市的8系,都在这里生产。生产线上,机器并不轰鸣,而是安静地传输着车架、地盘。工人和机器人,相互配合着,把各种设备装入车架。


有些车间,你完全看不到工人。宝马向导介绍说,这个车间现在有2000台机器人,完全是无人车间,但是在车间外,有2000名工程师,为这2000台机器人编程。

 

全自动、高效、机器人,我们第一天就被震撼了。但是更震撼我的,是工人们的工作状态。他们每个人都似乎很轻松的样子,所有必须有人工参与的操作,工人也无需低头弯腰,看上去信手拈来地,站着就把活干了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i0394t99w7c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(因为在宝马生产线上不允许拍照,我在网上找到一段视频,供参考。)


两天后,我们参观了博世和西门子的合资公司,博西(B/S/H)的洗碗机生产线。博西的洗碗机生产线,居然比宝马更加震撼。也许是因为机器全开的原因,从一块钢板,到最终的洗碗机,全程只有两个地方必须人工。对于一个理工男来说,这真是太过瘾了。



但是,这就代表工业化4.0吗?到底什么是工业化4.0?

 

最早蒸汽机被发明,世界正式进入工业化。工业化的典型特征,是机械化。人的力量、甚至牲口的力量做不到的事情,比如推动火车这样的庞然大物,在蒸汽机所产生的机械动力下,居然可以做到了。



然后,随着电气化发展,工业进入2.0。电力作为一种可分割、可传输、可储存的动力源,一下子把工业机械推到了几乎无边无际的应用场景。只要接入一根电线,向电网买电,就可以驱动成百上千种电动机械,一起工作。

 

随着电脑的被发明和广泛使用,工业化3.0的时代正式到来了。电动机械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,承担流水线中的一个智能。若干可编程的电动机械,也就是机器人,共同协作,形成了工业化3.0的最典型特征:自动化

 

那到底什么是工业化4.0?


工业化3.0的微机电自动化系统MEMS,和企业、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,以及客户需求、关系管理的CRM系统,并没有打通。“以产定销”,而不是“按需生产”依然是工业化的主流。我到底能不能,客户突然起心动念要一台车,或者一只洗碗机,我立刻生产,并且最短的时间内,比如7天,交付给用户呢?


这就需要对CRM、ERP、MEMS等等系统的打通,这就需要通过万物互联的传感器技术,实时监控并调配生产,最终实现“短周期,小批次”的目标了。


这就是工业化4.0。相对于机械化、电气化、自动化,工业化4.0的典型特征是“智能化”目标是制造业的短周期、小批次,实现客户低成本的反向定制。

 

所以,虽然宝马的自动化很震撼,虽然博世西门子的自动化很震撼,但是它们依然是工业化3.0时代的英雄。它们的自动化程度,也许做到了3.5,或者3.8,但依然不能算是工业化4.0。

 

工业化4.0,是2013年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展上提出来的概念。这是战略,不是现状。这就给了中国巨大的机会,因为“智能化”的基础是互联网,是万物互联,是人工智能,在这几点上,中国已经走得很快。我们不是赶超,而是相遇。转角处,不期而遇的,也许正是中国制造2025。

 

德国的工业化4.0,早已开始,还在路上。


双元制:剑可以买,但剑法只能学


参观了德国的工厂后,我们发现,所有的这些工厂,简直都是一只黄色机器人手臂的秀场。那就是KUKA机器人



在生产线上,具体来实现自动化,甚至智能化的载体,是机器人。巨大的KUKA的机器人,操作精度可以达到0.1毫米,就像巨人穿针一样,让人觉得不可思议,又叹为观止。


这么厉害的东西,我们怎么学?

 

我们不用学,我们买。2016年,德国的工业机器人巨头公司KUKA被美的集团收购。去年我带队去以色列游学,看到用死海泥做的以色列最知名的化妆品。我们怎么学?我们不用学,我们买。2015年,以色列的化妆品公司AHAVA被复星集团收购。


但是,并购可以解决中国制造的转型问题吗?


为此,我们参访了ABB培训中心。和宝马、博世、西门子一样,ABB也是一家世界500强公司,是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导者。但是,我们参访的是ABB培训中心,而不是ABB;学习的是德国人才培养独特的“双元制”,而不是生产线。



什么是双元制?ABB培训中心的总裁Marcus说,德国目前人口8000万,预计2050年减少到6000万,所以人才竞争特别激烈。ABB全资成立ABB培训中心,把招工,变成了招生。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,这就是“双元制”。


解释一下这个“双元制“。


我们参观的ABB培训中心,有540名学生,在这里学习3.5年。这3.5年,不但不用交学费,还拿钱。我问Marcus,给多少钱?他说每人每月给1000欧元生活补助,另外公司的实际支出,还有200元的社保,和800多元的运营成本。各种各样的成本,3.5年学下来,总体费用大概8万欧元。

 

那这个钱谁出呢?ABB出,Macus说。这就是双元制。企业出钱,委托ABB培训中心,或者其他职业教育机构,替他们培养人才,降低他们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学习成本。


如果算上学习期间,他们也在创造价值,加上最终人力资源部节省了招到人的成本,降低了招错人的成本,他说最后的支出,算一算,大约是3万欧元。

 

那学成之后,学生一定会留在ABB工作吗?不一定。Macus说,学生可以自由选择。但是目前看,100%的学生都会留下来。我们同行的一位企业家很不解,问:那万一竞争对手重金挖呢?毕竟培养了3年半啊。Macus自豪地说:挖不走。

 

我继续追问了ABB培训中心的运营方式。他们的学生中,70%从招生开始,就定向为ABB培养,还有30%来自中小企业的委托培养。这30%中,不包括西门子、KUKA这类大公司。也就是说,在周围的学生中,只有ABB挖人的份,没有别人挖ABB的机会。西门子也有西门子的培训中心,也不会接受ABB的委托培养学生。


德国对人才的竞争,是异常激烈的,这份招工的竞争,前置了3.5年变成了招生的竞争,并且谁也不敢签署培养完必须服役的强制合同,只有靠时间来吸引、影响、感化。

 

那,他们有学位吗?“没有”,Macus说。在德国,4年小学后,可以读4年制、5年制,或者8年制的中学。毕业后,可以选择读有学士学位的大学,也可以选择读没有学位的双元制学校。但是,Macus说,本科4年毕业,每月才拿3200欧元,我们3.5年毕业,就已经3000元了。我们学的是真本事。他充满了自豪。

 

不知为什么,我突然想起蓝翔校长说过的一句话,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,那跟清华、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?


参观ABB培训中心的学员车间时,我们看到一个学生在用一把锉刀磨一个铁块,然后用卡尺测量锉面是否水平。这样的工作,据说在现实世界中,已经完全不再需要人工来做了。但是学徒工3.5年真正磨砺的,不仅是熟悉各种机器,更是这些追求极致的精神。也就是我们喜欢说的:工匠精神。

 

买设备、买技术、买公司,但是买不来的是精神。德国真正的工业化精髓,是双元制技工培训体系。这是买不走的。

 

剑可以买,但剑法只能学。


工匠精神:为什么德国人做得好厨具,却做不好一顿饭?


整个行程中,我们还参观了一家在中国赫赫有名的钟表公司:赫姆勒。我们参观的时候看到一只很漂亮的钟,立刻淘宝,发现在中国卖1万多。一只钟能卖到这个价格的也不多了。



但是到了这家公司时,我其实是很失望的。走完整个生产线,我的脑海里只有四个字:乡镇企业。一个第三代的乡镇企业家,继承了爷爷、父亲的手艺,坚持做着市场上不再需要的东西,还引以为豪。

 

赫姆勒的副厂长Jens说,我们是目前,全世界可能唯一一家,坚持全手工做钟表的公司了。他非常自豪。

 

“仅剩的唯一一家”,这样的描述在我耳里,不像是表扬啊。这似乎更能说明,这是个没落的、没有前途的行业。

 

“为什么一定要手工?是因为更好的齿轮精密度吗?”我忍不住问。


Jens肯定地说:是的。



可是,KUKA的机器人,不是已经到了0.1毫米的精准度了吗?这个问题我没有问Jens,我问了问自己。我想,如果用KUKA机器人来做钟,这么多工序,估计要上百个机器人。那只1万元钟,在这个产量下,估计必须要卖10万元了。

 

也许不是,我试着推翻自己,也许是在那么细小的空间里,还是要人来做判断,才能完成如此精密的装配吧。即便是在博世西门子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上,都有一些环节,比如肉眼判断配件是否有伤痕,是必须依靠人的。

 

我脑补了一下博世西门子做钟,赫姆勒做洗碗机的画面,觉得确实不敢想象。

 

粗糙的事情,靠人;精密的事情,靠机器;最精密的事情,重新靠人。

 

我突然能理解,不能沉下心来,磨3.5年铁块,哪来什么工匠精神。但是,如果学了3.5年,经济高速发展了,这个技能不重要了呢?


中国的经济,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用10%以上的速度在增长。在高速增长之下,你最重要的决策,是跳进去。跳进去就能吃到红利,就能赚钱,花3.5年磨铁块?太不经济了。


德国呢?德国2016年的GDP增长是1.9%,这是若干年来的最高点,2015年的增长连1%都不到。企业无法赚到趋势带来的红利,所有的竞争,必须来自内在的优势。这时候,更需要“核心竞争力”,才会有真正的工匠精神。

 

经济高速增长时,“工匠精神”只是宣传口号,只有经济增速放缓时,才有真正的“工匠精神”。双元制,很难在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生根,只能活在发达国家。比如德国。

 

但是,工匠精神,是唯一的法宝吗?美国有工匠精神吗?能把厨具做出飞机发动机品质的德国,为什么却无法用他们的厨具,做出一顿好饭?他们的“美食”,为什么在欧洲排名倒数第二呢?

 

企业的发展无外乎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,人优我廉”三个步骤。我就是能做出一个你做不出来的东西。你做不出来吧?那我就可以卖得贵一点。这就是人无我有。美国,是典型的“人无我有”的国家。人无我有背后的核心,是“创新精神”。

 

可是,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,是别人永远做不出来的。一旦大家都能做到,那怎么办?那我就要做得比所有人都好,更易用、品质更高。这就是“人有我优”。德国,是典型的“人有我优”的国家。人有我优背后的核心,是“工匠精神”。

 

那如果大家做得都很好呢?都很“优”呢?那我就必须把东西做便宜。这就是“人优我廉”。中国,是典型的“人优我廉”的国家。人优我廉背后的核心,是“效率精神”。

 

为什么德国能做出全球最好的厨具,却做不好一顿饭?也许是因为他们拥有工匠精神,却缺乏创新精神。

 

我们呢?我们要继续坚持效率精神?还是学习工匠精神?还是学习创新精神?


企业传承:富不过三代,全球都一样。


这次德国的参访,我们还造访了著名的“海德堡大学”。Regina Lenz教授,给我们讲了一个我没有预料到的主题:企业传承



在中国,我们讲的企业传承,和德国人讲的企业传承,完全不是一个概念。

 

我们谈企业传承的时候,主要是在讨论第一代企业家,如何把权力顺利过渡到第二代企业家。但是在德国谈企业传承的时候,主要讨论的是,因为严重缺乏接班人,这些企业还能不能活到第二代,或者第三代。

 

这个问题让我大为吃惊。这就像丹麦的生蚝泛滥,美国的鲤鱼泛滥,某某国家的大闸蟹泛滥一样,让我们难以理解。派一队中国人去,吃光他们不就完了嘛?


德国居然遇到了,企业太多,企业家不够用的时代。解决这个问题,可以用“派一队中国人去,不就完了吗?“的逻辑吗?

 

德国人承认,他们现在的状态是,第一代、第二代在创业;第三代在守业;第四代基本就只能把公司卖了。所以,一个家族,第七代、第八代,基本就只能把钱放在信托基金里,委托别人进行财富管理了。但是现在,德国连传承的人都不够用了。

 

教授说,因此德国甚至做了一个网站(http://www.nexxt-change.de),专门出售无人传承的家族企业。

 

天啊,工业化4.0的国家,居然公司无人继承啊?教授说,但是他们不希望出现西班牙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出现的并购问题,大量的公司被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企业买走后,迅速裁员,把工作移到中国,保留品牌,掏空企业。

 

在最后一天与大家复盘的时候我说,这也许是一个巨大的机会,通过收购国外历史悠久的优秀品牌,借船出海。不是买设备,不是买技术,而是买品牌。在符合德国政府的要求下,合规经营,将大大减小自己在中国建立一个全新品牌,然后再努力全球化要花的时间和成本。


※  ※  ※


7天的“商业进化论 · 问道德国”很快就结束了。我们看到了德国的全部吗?不,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德国的一面,仅仅是大象的一条腿。从这7天的参访里,下任何结论,都为时过早。我们只能说,我们有了一些思考。

 

这些思考,有关工业化4.0,有关双元制,有关工匠精神,有关企业传承。

 

我们参访一家企业,或者一个国家时,千万不要说:这个我也有,那个我也有,那个我们做得更好。这样,你是学不到东西的。


参访,不是寻找相同,而是探问不同。德国这点做得很有意思,为什么。那点做得不同,为什么。只有思考,并理解了这些不同,才能找到差异,甚至是差距。

 

德国和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?我们到底是走在先后的道路上,最后殊途同归;还是偶遇在工业化,最终分道扬镳?

 

我不知道,我还在思考。带着这些思考,我还要和小伙伴们,继续问道,继续探索。



刘润,2017年10月,于上海




热门文章

刘润:10万+的付费专栏是如何炼成的

刘润:独家专访雷军 | 线上线下同价,小米为何更赚钱? | 一篇文章,讲透小米新零售的8大战略

刘润:5000字彻底读懂疯狂的“ICO、区块链、比特币”江湖

刘润:海底捞的危机公关,你学得会

刘润:爆红的无人超市,扛不起新零售的大旗

挣卖白菜的钱,操卖白粉的心,该不该辞职?


刘润润米咨询董事长;互联网转型专家;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;拥有14万学员的《刘润•5分钟商学院》主理人。


社群: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,登陆《刘润·进化岛》(点击查看详情)我会在岛上持续分享我对商业的观察、学习、思考和评论,期待与大家切磋、共同进化。

👇🏻👇🏻戳此每天5分钟,解决一个商业问题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